|
每次看到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挥手的画面,总忍不住想起他们背后那群朴实的父母。 前两天刷到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中瑞家人的采访视频,他母亲坐在老屋前择菜,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,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裂纹,说起儿子却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花。 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从杨利伟到王亚平,从翟志刚到如今的90后航天员,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或是普通工薪阶层。 这些把儿女送上星辰大海的家庭,连客厅墙上挂着的全家福都透着烟火气。 记得去年神舟十九号发射时,90后航天员王浩泽的家庭背景就引发过热议。 她父亲是县城交警,母亲是中学老师,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在当地算得上体面,但母亲怀孕七个月还坚持站在讲台上,直到临产当天才请假。 王浩泽从小看着母亲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火箭简笔画,听着父亲讲述执勤时遇到的交通事故,这种朴实的家风培养出了她脚踏实地的性格。 当同龄人沉迷网络游戏时,她在操场跑圈锻炼体能,别人追星买周边,她攒钱订阅《航天知识》杂志。 更让人感慨的是宋令东的故事。 这个山东菏泽农村走出来的航天员,童年记忆是跟着父亲蹬三轮收废品。 有次在废品站发现本破旧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他如获至宝地带回家,夜里就着煤油灯看到眼皮打架。 父母虽然不识字,却把儿子从废品堆里翻出来的旧书整整齐齐码在窗台上,下雨天宁可淋湿被褥也要先给书盖塑料布。 谁能想到,那个蹲在田埂上仰望飞机划过长空的少年,二十年后真的成了驾驭飞船的人。 翻看历任航天员的履历,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。 聂海胜小时候放牛时把课本拴在牛角上背书,翟志刚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六个孩子读书,汤洪波的父亲承包鱼塘供儿子上学,这些父母或许连卫星发射原理都说不清楚,却用最原始的方式托举起孩子的航天梦。 就像网友说的,航天员选拔场上从来看不到"富二代",因为真正能忍受离心机8倍重力训练、在水下失重环境连续作业6小时的,往往是那些从小帮家里挑水砍柴的孩子。 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些航天家庭有个共同特点:父母或许给不了孩子优渥的物质条件,却用行动教会他们何为坚持。蔡旭哲老家三代都是党员军人,爷爷参加过渡江战役,父亲在边境哨所守了二十年。小时候家里订不起杂志,父亲就骑着二八自行车,每周带他去县图书馆抄写《航空知识》上的文章。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坚韧,让蔡旭哲在飞行训练时创下连续36小时不眠纪录,眼睛熬得通红还在默背操作手册。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家庭面对困境的豁达。宋令东读高中时,父亲得了重病,全家靠母亲摆摊卖煎饼维持生计。有次他偷听到父母商量要让他辍学,连夜跑到后山哭了一场,第二天却看见母亲把结婚时的银镯子当了交学费。这种"再难也要把书读下去"的执念,像火箭推进剂般推着寒门子弟冲破阶层枷锁。正如航天员叶光富的母亲,当年东拼西凑50块钱给他参加招飞体检,这相当于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,但她只说:"钱的事你别管,只管往前飞"。 看着这些航天员的故事,忽然明白为什么说航天事业是全民的骄傲。从神舟五号到空间站建成,每个里程碑背后都站着无数个这样的普通家庭。他们不懂什么空气动力学,却在田间地头教会孩子什么是重力;不会解微积分方程,却用生活重担让孩子懂得何为压力。就像陈中瑞的妹妹,那个河南高考状元,放弃高薪选择国防事业时说:"哥哥在天上种星星,我在地上守国门"——这种代际传承的报国情怀,比任何精英教育都来得深刻。 当我们在电视前为太空会师欢呼时,也该记住这些把儿女"借给国家"的父母。他们可能至今没坐过飞机,却培养出了驾驭飞船的航天员;他们一辈子没离开过县城,却把孩子送上了400公里高的轨道。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,其实就藏在农家院里晾晒的玉米堆中,在教师宿舍昏黄的台灯下,在收废品三轮车的铃铛声里。正如网友所说:"真正托举神舟飞天的,何止是长征火箭,更是千千万万双布满老茧的普通人的手。" 这些航天家庭的故事,是否让你想起自己父母默默付出的模样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身边的平凡坚守。 |
